FINDIT
2019.05.02

【公司治理】大家琅琅上口的DD,究竟是什麼?

上篇文章提到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以下簡稱DD)的重要性,那麼DD到底是什麼?以下將談論DD的分類、流程、方法等,供新創企業、投資人作一參考。對於新創草創初期而言去討論DD或許太早,但是對於DD有一雛形的瞭解,知道投資人在乎的是什麼,以及從什麼角度去DD一家新創企業,即早因應做商業準備也是有好無壞的。

一、DD的定義

  盡職調查又稱謹慎性調查,是指在簽署合約或是其他交易之前,依特定注意標準,對合約或交易相關人或是公司的調查。常見的盡職調查是潛在買家要併購其他公司時會先評估目標公司及其資產。盡職調查使得決策者消弭資訊不對稱情況,對於其成本、利益及風險有更多的資訊,以便進行知情的決策。

二、誰需要做DD

  DD通常發生於併購或投資時,併購雙方與投資雙方之間的盡職調查互動。但弔詭的是,新創企業與成熟企業不同,收入較少或尚無收入,大多仍在虧損、投入研發階段,且對未來的財務預測,存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能夠針對新創企業的Reference Check資料其實真的很少。要進行DD也是客製化,不同產業、階段類型甚至是投資方類型DD內容都有所差異,但仍可歸納出部分重點內容。也就是說雖然新創企業初期可能在DD環節無法滿足投資人需求,但是藉由瞭解DD整個完整架構,去知道未來需要提供什麼形式的資料給投資人,而提早作準備也不失一種作法。

           對於新創企業而言,對於投資方的DD也是很重要的。共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應確認對方是否還有資金可以投資,例如:資金水位、基金期程(還剩多少時間)、基金資金來源(LP、GP)、此檔目前還剩多少?最近有沒有想投的對象(資源有限,投了A可能錢不夠投B)、誰是有決策權的人?再來是策略與定位和適性,以往有沒有投過類似案例/領域,我對投資人的意義?例如:以前投過雲端,A輪,若我是做穿戴式裝置,位於種子輪,有機會合作嗎?投資方屬於資本投資還是策略投資?會不會拉其他投資人或企業夥伴進來?和這些夥伴在一起工作好嗎?基金投資策略?以及過往的投資表現(成功案例,IPO,M&A)。最後是作為創業夥伴是否合適,過去投過的項目(案子),近半年投過的項目、階段,相處狀況,過去協助新創的經驗,提供過的資源、解決的問題,能不能給到位的建議,協助做艱難的決定。

 

 

作者: 劉聖元/台灣經濟研究院 研究六所 助理研究員

***想了解更多資訊,請詳見附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