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2022.04.12

【新創園地專欄-黃沛聲】談餐飲創業的出場策略

台灣人愛創業,但是創業成功不容易,根據人力銀行分析,僅28.2%微型創業家能撐過3.9年創業天險。包括大家最喜歡涉足的餐飲業,平均只能撐3.3年左右,連平均值都不到。本期立勤國際法律事務所的黃沛聲律師專文提醒有意在餐飲領域創業團隊在創業前應先釐清追求的目標為何,做好創業、獲利與退場規劃,才能將公司經營為有價值的資產/公司,不會最後淪為「顧店」的角色。

 

餐飲創業前的商業模式規劃

台灣人愛創業,但是創業成功不容易,你知道國人創業維續的平均年限有多久嗎?答案是3.9年。但有多少人能撐到這個時間點嗎?去年(2021)104玩數據針對微型創業「耐力賽贏家」進行調查,統計出僅有 28.2% 的微型創業家能撐過3.9年創業年限,這代表有超過七成撐不過。不過縱使在成功挺過了3.9年的創業天險後,創業家們其實還得面臨不少挑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若公司沒死但卻只能賴活著,那該怎麼辦?畢竟,創業是為了賺錢,若公司僅能損益兩平,甚至無法支應負責人的薪資,那搞不好創業還不如當員工上班呢!

以最多人選擇的餐飲創業為例,雖然「開一間屬於自己的咖啡廳」聽起來很酷,不過換個說法,要「下半輩子都顧著一間店」就不那麼酷了。這二者的差別就是:前者的感覺是老闆、是權利、是運作營利的資產,而後者是夥計、是責任、是要承擔的負債。因此創業者在開店之前就該好好想想,若真開了也能存活下來時,該如何從後者變成前者,成為一間不是負擔的資產。甚至,成為其他人都眼紅想要高價收購的標的!

本質上來說,若以公司來經營餐廳,這公司的價值就是店面,至少要做到老闆自己能夠離開而不需要幫助,店面也能自動運營仍然獲利時,這店面才是資產。嚴格點來說,有這樣產品的餐廳/公司才能算「有價值」。

從結果來看,能賺錢的資產才有人要,然而能賺多少錢才是個好資產呢?我總是建議創業者在開始之前詳細盤算清楚獲利及預算,畢竟,若每個月都只能維持收支平衡小賺,這樣別說獲利分潤了,在一般租約多半是五年的年限裡,恐怕連投入店面裝修的金額都賺不回來,一旦房東收回店面,所有的投資便付諸流水,這種創業計畫實在不算妥當。因此,在五年的期限中,規劃的「產品」及「商業模式」應該至少能讓公司在二年或三年內賺回裝修投資,其餘期間獲利,才是較好的規劃。倘若連在樂觀預估階段,也評估難以達成回收獲利,那麼理性的決定應該選擇不要進行投資,不是嗎?

其實,在餐飲創業的領域中,從已經上市的餐飲企業為例:天仁集團、六角(日出茶太)、八方雲集、瓦城、安心食品來看,真正能賺大錢的商業模式,實打實的「餐飲販賣」反倒是少數,畢竟餐廳真正的本質是服務業,成本除了原料外,店租及人事居高不下,獲利難度非常高。若是在開店的同時發展例如「品牌加盟」(授權業)、「食品品牌」(製造業)與「便當外送」(雲端廚房)等商業模式,或利用科技降低店面人員、店租支出增加效率,才能從單純的創業轉成創新創業,達成前述的獲利規劃,創造除了店面獲利之外的品牌/企業價值,成為有價值的資產/公司。如此,餐飲創業才不會成為「顧店」的代名詞。

餐飲創業家在頭洗下去前,應確實思考:如何讓餐飲店面/公司能真正成為創業者的資產?才能有高明的創業規劃。

 

餐飲創業者怎麼創造被投資、被併購的『價值』

「餐飲業是世上最難經營的行業之一 」美國最具新創力的餐飲大亨,同時也是 2015 年《Time》雜誌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的Danny Meyer 曾如此評論這個產業。

就餐飲創業來說,跟過去常討論的科技創業相比,獲利模式與營運成長有巨大的不同,這涉及創業時的投資邏輯、也涉及創業後如何結束的出場規劃,值得準備餐飲創業的團隊在開始一次新的創業前好好思考。過去,我曾撰文一系列有關餐飲創業的文章,在延伸的經驗裡,希望能跟大家分享:當餐飲創業有機會被併購時,應該注意的事項。

首先,就收入面來看,餐飲創業多半以實體店面進行,若先不考慮已經發展出品牌、商品等商業模式的價值,公司的併購價值通常等同於店面價值。而由於實體店面的座位數量固定,營業額終究會有上限,這時店面的價值取決於幾個關鍵數字:「來客數」、「客單價」、「翻桌率」,若三者皆高,總結起來營業額必然不低,價值就高。其次,就支出面來看,餐飲創業最大的支出無非「店租」、「人事」、「食材」,若是透過不同的商業模式、品牌策略安排,能做到三者皆低,或是某種有效率的組合,自然獲利就會體現在店面/公司價值上。

例如,傳統小火鍋店就是透過給消費者自行料理,減少了廚師成本。而私廚料理多半是透過口耳相傳預定席次進行,而節省了街邊店面的店租成本。日式「立吞」餐廳,便是透過讓客戶站著吃,增進翻桌率,增加了收入。以上的商業模式,配合收入的定價策略,前二者雖然客單價低、後者價高,都能體現出顯著的獲利,店面價值也就會高。近年,因應手機網路發達,衍伸餐點外送科技的發展,也發展出如Just Kitchen、FoodFab等等雲端廚房商業模式,透過僅支援單純外送餐點服務,減省了店面用餐座位與服務人員成本,都非常值得期待。

此外,更不能忽略餐廳店面通常都是向屋主「短租」而來,在一般性短短五年的租約期間內,要期待獲利,首先必須回收裝修成本,這也是通常投資餐廳首期一次性投入的最高成本。若遇到不親民的屋主,以到期不續約方式收回房屋,就算餐廳經營穩定,有時也難保回收得了裝修成本。

以上所述,都是餐飲公司的潛在買家針對店面價值會進行的評估,最佳的配置可能會發生最好的獲利,併購價格就是來自於買家的未來獲利,實務上許多交易價格都以年獲利的3-5 倍、營收的1-3 倍計算,這都是合理的數字。在我看來,所有創業都還是要回到「以終為始」的概念,也就是團隊在創業之初就應該思考,究竟最終你所創造的公司/店面能有多少價值,有什麼人會想買下?有人想買也能順利賣的公司才有價值。透過這樣的創業前思考才能讓你的公司更有明確價值導向目標。即便是餐飲業也是如此,從品牌風格、料理等不同面向找出市場的差異性,同時創造出更具效率的商業模式,就也能成為併購買家眼中的「肥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