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
2021.08.30

【新創園地專欄-黃沛聲】疫情等天災襲擊下,新創自救三步驟

以往的地震、颱風等天災襲擊市場時,往常我們能預估可能的結束期間,規劃因應策略彈性調整好讓公司存活下去。而這兩年的 COVID-19 疫情,顛覆了我們既有處理的應對認知,也無法估算可能結束時間,但畢竟日子還是要過。前英國首相邱吉爾曾說:「千萬不要浪費每一場危機(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立勤國際法律事務所黃沛聲主持律師在本期將就疫情衝擊下,企業如何及想方設法來自救,提出自我審視的思考方向與建議。

以往的地震、颱風等天災襲擊市場時,往常我們能預估可能的結束期間,規劃因應策略彈性調整好讓公司存活下去。而這兩年的 COVID-19 疫情,顛覆了我們既有處理的應對認知,也無法估算可能結束時間,但畢竟日子還是要過。前英國首相邱吉爾曾說:「千萬不要浪費每一場危機(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此時對許多產業可能是最慘澹的時刻,但也是最適合重新自我審視及轉型優化的時刻,我建議企業可以先從「重新開源」的角度切入、思考企業價值。

一、從開源角度的自我檢視

畢竟受到疫情而改變的生活模式或許是短暫的,但企業舊有的商業模式或許已無法滿足零接觸的新需要,甚至已無法滿足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New Normal)。因此,如何重新找出核心的價值跟服務,來滿足消費者所需,才是持續發展的重點。在此,我提供三個面向讓企業主思考:

(一)核心價值

首先,不管是餐飲業、零售業乃至於休閒娛樂場所如健身房等,都必須重新思考過去的產品、服務之於消費者的核心價值在哪?如何在疫情期間仍然提供客戶和新需求?

以餐飲業來說,究竟消費者過去到某間店買單的是店內用餐氛圍、社交價值,還是單純可以飽餐的食物?而面對不能內用的現況,餐飲業者又該如何將這樣的核心價值做出場景的轉換,讓消費者可以跳脫單純果腹的心態,願意付出同樣或是更高價值來買單餐廳業者所提供的價值,例如額外的用餐社交服務、安心需求等等......,這都仰賴從業人員的腦力激盪。

 又或是健身房在無法營運的此時,我也看見了不少教練透過線上教學的方式維持營運,利用線上媒體,讓不能外出的民眾有了解決需要運動的方式。此時教練的角色不只是授課,我認為也有陪伴及維持決心的作用,這讓原有的服務多了對於核心價值更深一層的認識。

 (二)勇於創新

接著是創新。這裡所提及的創新,並不是要企業主想破頭提供出開天闢地的新發明,畢竟全新的發明要說服消費者採用也非常困難;我所說的「創新」,是建構在既有的基礎上所帶來的改變、優化,或許是導入一個該領域未曾見過的商業模式或工具,也可能只是微調增益了現有營運模式的架構,甚至是將原有服務基礎上改賣其他的產品。凡是結果能讓消費者帶來較優的體驗、同時替企業帶來營收效益的,都能稱得上是創新。

 舉例來說,為了減少人與人的接觸,高雄市政府推出了「高雄好家載」服務,結合了在地的餐飲平台跟計程車車隊,同時透過一卡通、LINE公司的協助打造線上平台,提供消費者不需要出門就能動動手指點餐的服務,替計程車跟餐飲業者同時開拓了新商機,接下來也預計將納入傳統市場跟夜市攤販。這就是利用一點創新的想法,讓多方業者都能在此刻獲得紓解的範例。

 (三)優化產品

找出核心價值與創新後,企業主也要回頭思考本身的產品是否能滿足新的需求,也因此優化舊有產品也成了在開源之下,必須要解決的課題。這讓我想起了去年首度加入外送的知名連鎖餐飲品牌:鼎泰豐。

 我們都知道餐飲業最終與外送服務公司合作,是疫情下不得不的解方,但並非將食物做好放進餐盒裡就是成功,如何正確掌握食物的狀況在送到消費者手中仍維持完美口感,而完美複製在店內用餐的品質,成了最重要的關鍵。這也是鼎泰豐在經歷過無數次的演練跟調整下,才能有今天的外送餐飲品質表現:從系統到烹調時間再延伸到外帶的打包方式,無一不是鼎泰豐經歷了各種產品優化後的結果,而這也是企業主在面臨到提供新服務時,如何維持品牌形象跟水準時必須要思考的重點。

 

二、從節流角度的自我檢視

企業主先從『開源』的這三個面向著手,重新檢視自我產品的市場價值與定位。再從『節流』的斷捨離角度來查驗,面對這波衝擊,企業主應重新檢視自身財務支出,適時進行「止血」也相當重要。我建議可以嘗試從房租、人事成本下手進行節流,並搭配政府的補助協助企業度過難關。

 (一)節省房租

這次疫情強迫讓遠距辦公、外帶外用成為未來的新日常,從國外的經驗可以發現,長遠來看,企業主都該思考實體場域的配置應配合營運核心目的來調整,所以減少房租的支出是必要的。

 也提醒企業主,常見的租屋契約裡,多半都有房客得賠償違約金之片面解約條款,若是判斷三級警戒時期在短期間不會解除,實體店面成為負擔而不是資產時,或許仍應斷然更換經營場所,可以直接減少成本中占最大額的租金。

 (二)精簡人力

當企業主確定企業在疫情及後疫情時代的核心價值與營運方針後,或許能從中揪出獲利率、或營運較差的部門,進而對企業進行瘦身、調整人力配置。

 人才固然是企業重要的資產,但人事成本同時也是企業固定的負擔,企業主有責任在此時「汰弱留強」以求讓企業存活,也就是維護其他同仁的生計,將資源應用最有效率化。

(三)善用政府資源

最後,企業主必須要善用政府資源,來度過當前的難關。今年紓困方案4.0頗快出台,有不少針對產業的補助或是紓困貸款,其中包括在資格符合的前提下,能申請薪資補貼,又或是一次性營運資金的補貼,也有無息營運週轉金紓困貸款。這對企業主來說,都是在這個非常時期協助減少企業固定支出的節流方式。

 

三、疫情下新創可能面臨的退場選擇

企業主必須以企業存活為重,所有的固定支出都需要重新檢驗。硬著頭皮單純的「撐」,無助於解決當前難題,企業主勇於在此時進行節流、讓公司度過難關,就是下一次壯大前的精實訓練。畢竟創業者肩負著員工的生計、投資人的責任。因此,疫情對企業或許是個重新檢視手中「生意」的機會。若是評估此一商業模式現在並未獲利,未來也難以改變,選擇結束應該才是理性的作法,繼續拖延只會賠上更多金錢、時間成本與團隊的情緒。只是,如果想要退場,你該怎麼做?

從實務上來看,創業者有辦理「停業」與「解散清算」這二個作法,前者類似暫時休息,後者則是完全結束這個企業。其考量在於創業者未來是否還想要另起爐灶?

停業代表的意思是,暫時不會再開立統一發票、不做任何生意,對企業來說這並不是結束、也沒有解散,只是跟政府申請暫時不做生意而無需按月申報營業稅;若是直接選擇退場,企業就需要向主管機關辦理解散程序公文,同時附上清算報表。

理論上,企業要「完全」退場,需要滿足依公司法辦理「解散」及至法院進行「清算」的程序,才算是圓滿落幕,但是,這個動作通常會有律師費等額外費用的產生。對於決定將退場的創業者來說,通常是在營運上已經遇到了困難、甚至是負債到了底線,無力再負擔額外費用的程度。因此,超過九成企業在退場時,並沒有做好做滿完成清算程序這個需要、但非必要的條件。

不過,創業的基因通常是流在創業家的血液中的,若對於未來還有創業想法的,我認為完整清算結束這一回合會是比較好的作法。畢竟,未來新事業的生意、股東、團隊通常不會相同,與舊公司做出明顯切割,選擇清算的方式,並另起爐灶,用最乾淨的架構重新再來才容易受投資人的青睞。

 

四、結語

阿里巴巴的創辦人馬雲曾經說過:「失敗才能帶來成功。」失敗的經歷就是人生最大的財富。在我看來,新創團隊最好的能力就是「韌性」。韌性不代表無條件的頑固堅持,而是有智慧的調整後持續追求。疫情或許帶來了艱困的挑戰,不過站穩腳步、重新考慮後出發,企業的退場將不會是創業者的句點,而只是先蹲後跳的中場休息。有時「結束」不代表不負責任,理智的選擇下,暫時停業或是整理後的再出發,才能走得更久遠!